PLC维修中的电阻测量技术-PLC的选型设计技巧和注意事项
时间:2017-03-03 08:38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维修plc离不开对某些电量的测量,测量是为了确定被测量对象的量值而进行的实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维修人员借助测量仪表,把被测量对象直接或间接地与同类已知单位进行比较,取得用数值和单位共同表示的测量值。它所涉及的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电能量(如电压、电流、功率)的测量;元器件和电路参数(如电阻、电容、电感、晶体管参数)的测量;电信号特性参数(如频率、相位)的测量;电路性能指标(如放大倍数、噪声指数)的测量;特性曲线(如晶体管特性曲线、电路的幅频曲线)的测量。上述各参数中,电压、电流、电阻等是基本参量。 电阻是各种电子元器件和电路的基本特征,利用万用表测量电子元器件或电路各点之间电阻值来判断故障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测量电阻值有“在线”和“离线”两种基本方式。“在线”测量需要考虑被测元器件受其他并联支路的影响,测量结果应对照原理图分析判断;“离线”测量需要将被测元器件或电路从整个电路或印制板上脱焊下来,操作较麻烦但结果准确可靠。 测量集成电路或PLC模块端子的电阻时,通常先将一个表笔接地,用另一个表笔测各引脚或引出端对地电阻值,然后交换表笔再测一次,将测量值与正常值(有些维修资料给出,或自己积累)进行比较,相差较大者往往是故障所在部位(不一定是集成电路损坏)。 电阻测量法对确定开关、接插件、导线、印制板导电图形的通断及电阻器的变质、电容器短路、电感线圈断路等故障非常有效而且快捷,但对晶体管、集成电路以及电路单元来说,一般不能直接判定故障,需要对比分析或兼用其他方法。由于电阻测量法为不给电路通电的测量方法,可将测量风险降到最小,故一般检测首先采用。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使用电阻法测量时应在电路断电、大电容放电的情况下进行,否则结果不准确,还可能损坏测量仪表; ②在检测低电压供电的集成电路(5V)时,避免用指针式万用表的10k挡; ③在线测量时应将万用表的表笔交替测量,对比分析。 电阻由于其结构上的特点,存在引线电感和分布电容,当工作于低频时电阻分量起主要作用,电抗分量可以忽略不计;当工作于高频时电抗分量就不能忽略不计了。此时,工作于交流电路的电阻的阻值,由于集肤效应、涡流损耗等原因,其等效电阻随频率的不同而不同。实验证明,当频率在1kHz以下时,电阻的交流阻值和直流阻值相差不过1×10-4Ω,随着频率的升高,其间的差值随之增大。![]() PLC的选型设计技巧和注意事项 plc选型要注意一;数字量型PLC的输出类型分为:继电器和晶体管,晶闸管三种类型。 1.继电器输出: 优点是不同公共点之间可带不同的交、直流负载,且电压也可不同,带负载电流可达2A/点;但继电器输出方式不适用于高频动作的负载,这是由继电器的寿命决 定的。其寿命随带负载电流的增加而减少,一般在几十万次至Jl百万次之间,有的公司产品可达1000万次以上,响应时间为10ms。 2.晶闸管输出: 带负载能力为0.2A/点,只能带交流负载,可适应高频动作,响应时间为1ms。 3.晶体管输出: 最大优点是适应于高频动作,响应时间短,一般为0.2ms左右,但它只能带 DC 5—30V的负载,最大输出负载电流为0.5A/点,但每4点不得大于0.8A。 当你的系统输出频率为每分钟6次以下时,应首选继电器输出,因其电路设计简单,抗干扰和带负载能力强。当频率为10次/min以下时,既可采用继电器输出方式;也可采用PLC输出驱动达林顿三极管(5—10A),再驱动负载,可大大减小。 继电器 优点:交流及直流负载都可以驱动;负载额定电流大; 缺点:动作频率不能太高,同时继电器是有寿命的,一般100万次; 晶体管 优点:动作频率可以达到几百KHZ,无触点,因此不存在机械寿命的说法; 缺点:只能接直流负载(一般DC30V以下),电流比较小; 双向可控硅(晶闸管输出):只能接交流的负载,动作频率比较高,寿命长,但负载的额定电流也比较小 晶体管主要用于定位控制,要用晶体的输出来发出脉冲。而继电器是不能用发出脉冲的,也就不能定位控制了。如果用继电器去控制定位伺服或是步进的话就还要加定位模块,经济上不划算。而用一个晶体管输出的就可以控制伺服等。就这么回事。 依据生产工艺要求,各种指示灯、变频器/数字直流调速器的启动停止应采用晶体管输出,它适应于高频动作,并且响应时间短;如果PLC 系统输出频率为每分钟6 次以下,应首选继电器输出,采用这种方法,输出电路的设计简单,抗干扰和带负载能力强。 1.负载电压、电流类型不同 负载类型:晶体管只能带直流负载,而继电器带交、直流负载均可。 电流:晶体管电流0.2A-0.3A,继电器2A。 电压:晶体管可接直流24V(一般最大在直流30V左右,继电器可以接直流24V或交流220V。 2.负载能力不同 晶体管带负载的能力小于继电器带负载的能力,用晶体管时,有时候要加其他东西来带动大负载(如继电器,固态继电器等)。 3.晶体管过载能力小于继电器过载的能力 一般来说,存在冲击电流较大的情况时(例如灯泡、感性负载等),晶体管过载能力较小,需要降额更多。 4.晶体管响应速度快于继电器 继电器输出型原理是CPU驱动继电器线圈,令触点吸合,使外部电源通过闭合的触点驱动外部负载,其开路漏电流为零,响应时间慢(约10ms)。 晶体管输出型原理是CPU通过光耦合使晶体管通断,以控制外部直流负载,响应时间快(约0.2ms甚至更小)。晶体管输出一般用于高速输出,如伺服/步进等,用于动作频率高的输出:如温度PID控制, 主要用在步进电机控制,也有伺服控制,还有电磁阀控制(阀动作频率高)。 5. 在额定工作情况下,继电器有动作次数寿命,晶体管只有老化没有使用次数限制 继电器是机械元件所以有动作寿命,晶体管是电子元件,只有老化,没有使用次数限制。继电器的每分钟开关次数也是有限制的,而晶体管则没有。 6. 晶体管输出的价格稍贵一点. PLC选型注意二:CPU和PLC的容量在选型的时候需要注意。 这个和你的程序有关系,如果你的程序不是很复杂,只是开关量输入和输出,对PLC的CPU的要求不是很高,一般的小型PLC就可以满足,在选型的时候不用考虑太多,如果你的程序里涉及到了模拟量的输入和输出,还可能用的PID等运算,这个时候建议你选择PLC的容量和CUP的运算速度。 这个和你的控制方式有关系,如果你只是一般的过程控制,不涉及到运动控制,不用考虑PLC的运算速度,如果你的控制方式有运动控制,这个时候你需要考虑PLC的CPU的运算速度! 我们不要总是埋头工作,偶尔也要抬头看看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