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面向未来的自动化人才
时间:2017-03-13 18:24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两方面对接是有问题的。我们当时九十年代一直到现在,你看关于plc的书,它大部分都是在介绍指令表、梯形图这些简单的编程方式,我是比较反对用PLC来简单地定义我们的产品的概念,因为它现在已经完全脱离原来的那个可编程逻辑的概念,而我们的大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包括现在他们用的关于自动化的书籍离现实差距十五年。第一我们要做的是就是把最新的东西放到学生面前,做一个开放式实验室,让学生去尝试,犯错误不要紧,我们还负责给实验室及时更新。第二,让大学的教授和学生获得最新的东西,让他们学校之间在教学、科研方面都有机会相互交流,我们还有一个网站让他们交流关于自动化技术方面的知识。这就是我们对大学的培训支持。 另一方面,我们内部的培训、客户的培训分为三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基础培训,然后是高级培训,还有一个就是所谓的EC工程师宿营的培训。工程师宿营的培训就是在职的四个月里把工控界遇到的运动控制、温度控制、液压控制、气动控制等等所有这些集中在一起 ,让你四个月全部摸遍,要求你必须按照标准规范性地合作去做工作,考察你的团队合作精神,然后去打分。这是增加工程师培养效率的一种模式。 我们的理念就是工业变革,教育在先,人才在先。所以我们培养的人不仅是为原来的技术服务,也要为先进的技术服务,这对中国来说是非常艰巨的任务。而我们的学校教育严重地脱节。这就又说到了在什么样的工业阶段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需要的人才是什么样,它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是师傅带徒弟的方法;第二次工业革命手工流水线的时候,它需要的人才是技术操作性的工人;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它需要操作工、技师、应用型人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不是给你几个PLC去编程序,我们需要创新的人才。那我们需要创新的方法来培养创新的人才,这是我们一直考虑的事情。我们一直在想,怎么样来培养创新的人才呢?需要的核心是什么呢?它是生产制造模式的改变。生产制造 模式是什么东西?它是链条,从进料到加工,从组装到包装、打印、测试、入库,这个产业链,这时候我们应该给学生是个什么样的影响呢?怎样使他进入到工厂里边,可以指导工厂进行技术的改革、指导工厂做工业4.0,你要给他什么样的概念呢?所以我们自己在职业教育方面提出新的改革。 在这几年我们在教育方面,提出了“工业教育4.0”的概念,在学校里你就能感受工业4.0今后发展的趋势,在学校里你就能学到工业4.0今后需要的技术。而在学校里就会建立新的体系来做这件事,而不是一个自动化控制器就能做这件事,不是机械制造就能做这件事,也不是一个IT就能做到这件事。我们现在建立的是一个整合体,在这当中你不仅能学到自动化技术,你也可以学到机械设计技术,可以学到IT技术,否则的话你的自动化技术再好也没有用,你就没办法提高效率,没办法降低成本,没办法提高协作,这些东西你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怎么样有机结合这些东西呢?我们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跟原来的实验室又不一样了,这个载体就是跟工厂实际相适应的一个生产线,它能让大家知道工厂上料、生产加工、组装、测试、包装等有这样一个整体概念:我学的东西起什么作用?怎么能够编程提高整个流水线的效率?所以我们这几年跟十几个合作院校建立起实验中心,实验装置跟原来是不一样的,它是仿真生产制造模式的一个装置。我们在其中建立了四大基地:科研基地、培训基地、创新基地、还有一个项目管理基地,然后才能达到工业4.0的要求。不然如果我们还是像原来培养工业3.0人才来那样培养的话,那我们到了企业工作之后,你可以做事但是你升不了官是吧?(笑)我们的想法就是让你进入到企业后,能够带动企业进入到工业4.0,这样的人才我们需要培养。所以时代在不断地变化,我们的教育也要不断地推进,这是我们现在在做的。 当然中国的情况比较复杂,工业2.0呀补课,工业3.0要普及,所以我们要进行完整的培训,从元件到系统到方法。一个工人他到工厂的第一件事是安装调试布线,第二个是你要懂系统,系统工艺结合才能提高。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系统的概念,而不是原来的简单的点和面的概念。贝加莱有学界合作群,菲尼克斯有教育联盟,倍福梁总对教育也非常关心,我们相信今后我们几家可以联合起来一起搞大奖赛、一起做教育群,抛开个人利益,符合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学生到企业去不是他能决定用什么技术的,我们培养学生不光是培养技术而是一种方法,这很重要。这才是我们职业教育要重视的地方。现在我到学校里边最反感的一句话,学校说“你送我东西,我来帮你培养人才,今后我们的学生到社会上都宣传你的产品”,没这回事。产品的竞争能力不在于这个学生而在于市场的影响,所以我们学校培养学生的时候要注意培养方法,怎么样才能为社会造利益。 技工之殇 中国如何培养自动化人才? 如何进行有内涵、有特色的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发展?我们必须从宏观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观的工程教育体系以及微观的传统教学环节三个层次着手,针对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教学等教学体系各个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性改革举措。并努力形成较完整的,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自动化专业工程化教育教学体系。 首先,宏观构建自动化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特色发展。 学校可以通过培养责任“双主体”、教学过程“双嵌入”、学生实践“双导师”等举措,形成“深度联合、立体开放”的校企深度合作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充分激发各协同单位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湖南工业大学为例,长期以来,湖工大自动化专业凭借鲜明的行业特色与天然的地域优势,在包装与轨道交通两个行业领域均构筑了良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建设基础。并结合本身具有的跨学科,宽口径特点,依托各类平台,充分整合资源,开展特色鲜明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探索。 学校将校内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关联专业纳入大自动化学科集群,实现内部教学资源、实验设备、科研平台高度共享,从而有效增加应用型人才的辐射领域以及提高了企业需求与人才能力的匹配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 其次,中观构筑自动化专业能力为导向的工程教育平台,实现专业内涵发展。学校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的毕业要求为依据,采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出口标准,倒逼工程化教育教学体系中各个环节的改革与建设目标,使工程教育由过度重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回归到重视并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湖工大组织专业教师进行深入研讨,从轨道交通、包装、印刷等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工程背景中,提取出一些典型的“复杂工程问题”案例,将其设计成能够反映自动化毕业生专业综合水准的一系列综合性工程设计任务。同时,建立研究型教学改革的激励与保障机制,促进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主动学习并掌握慕课等现代高等教育新技术。 最后,微观试点自动化专业关键教学环节的创新方法,实现专业闭环发展。学校要以传统教学体系中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薄弱环节为突破口,扩大视野、拓宽思路,以创新的方法破解瓶颈。 湖工大在课堂教学环节,围绕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质量工程项目,进行了课程组建设等一系列创新方法的试点。针对传统的毕业设计流于形式等问题,依托湖南省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及学校的素质提升计划,进行了自行组队、自定课题、自选导师的开放式毕业设计试点。在专业实践环节,依托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等质量工程项目,协同企业联合承担毕业学生工程实训的试点工作。并进一步强化工程实训效果,每位学生必须以参加入企业冠名的“自动化工程实践能力竞赛”初赛的方式获得实训成绩。 微观试点的所有教学环节均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效果反馈机制,以完成工程教育认证所要求的目标考核及质量监控过程。由此,教与学形成了有效的闭环体系,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