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的相同点 从推动力量上看,二者都体现了由大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密切配合。工业4.0是由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联合发起的,并由德国政府纳入《高技术战略2020》,成为国家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工业互联网则是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发起的,并由AT&T、思科、通用电气、IBM和英特尔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进行推广的。由于两大战略都是由企业提出的,企业具有内在动力去宣传、推广和实施,市场亲和度较高。因此,在推行过程中都得到了产业界的认可与欢迎。这反映出企业对创新活动的热情,以及对产业未来方向的深刻把握,也启示我们在工业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激发企业的创新创业热情,充分调动企业及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产业和技术的进步。 从发展目标上看,打造智能化的产业体系实现生产效率提升是两大战略的核心。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制造业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战略都不约而同地提出,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当前的生产制造与服务模式,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其中,工业4.0战略提出,要把信息互联技术与传统工业制造相结合,打造“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工业互联网战略则提出,要将工业与互联网在设计、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各个阶段进行充分融合,以提高整个系统运行效率。 从实现方法上看,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与大数据实现集成与互联是两大战略的基础。集成与互联是实现智能化制造的核心,两大战略都是以物联网和互联网为基础,进行实时数据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反馈。其中,工业4.0提出,通过信息网络与工业生产系统的充分融合,打造数字工厂,实现价值链上企业间的横向集成,网络化制造系统的纵向集成,以及端对端的工程数字化集成,来改变当前的工业生产与服务模式。工业互联网提出,要将带有内置感应器的机器和复杂的软件与其他机器、人连接起来,从中提取数据并进行深入分析,挖掘生产或服务系统在性能提高、质量提升等方面的潜力,实现系统资源效率提升与优化。 二、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的不同之处 从产业链环节上看,工业4.0战略偏重生产制造的“硬”环节,工业互联网战略偏重分析服务的“软”环节。工业4.0立足于“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两大主题,偏重于生产与制造过程,旨在推进生产或服务模式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转变,实现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生产或服务。工业互联网则旨在形成开放且全球化的工业网络,实现通信、控制和计算的集合,在智能制造产业体系中偏重于设计、服务环节,注重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对生产设备管理与服务性能的改善。 从发展重点上看,工业4.0强调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强调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工业4.0倡导的是以CPS为核心,将产品与生产设备之间、工厂与工厂之间的横向集成,实现生产系统的有机整合,进而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与效率提升。工业互联网立足于全行业的信息资源,提高设备安全性与可靠性、降低能耗、物耗与维护费用等,同时,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人力劳动需求,提高生产过程的柔性与智能化水平。 三、几点启示 一是立足基础,完善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进程的顶层设计。工业互联网与工业4.0分别由美国和德国提出,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与产业背景的。美国信息技术世界领先,推行工业互联网有先天优势;德国制造闻名全球,发展工业4.0条件得天独厚。相比之下,我国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供应链条和工业体系,传感器、控制系统等智能化的核心技术与设备仍受制于人,短时间内难以复制、推广、实现两大战略的发展目标。因此,我国在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过程中,应立足产业发展基础,科学规划发展方向与实施路径。一方面要布局前沿,把握产业与技术变革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要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培养,避免高端产业的空心化与低端化发展。 二是优化环境,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的配套体系建设。在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过程中,由富于冒险精神、敢于先行先试的企业进行探索和尝试,政府应组织实施一揽子支持计划,鼓励企业进行模式探索和业务创新。逐步加强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通讯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满足未来智能制造模式对大数据和网络的服务需求。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参与标准的制定,推进中国标准的国际化进程。同时要逐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为企业营造良好公平的竞争氛围。 三是强化安全,加快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工业互联网与工业4.0都是以网络为基础进行数据传递与生产控制,对互联网的可靠性及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在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核心产品与技术依赖进口、制度化的防范机制缺失、网络安全管理人才匮乏等问题。未来,要加强互联网及信息安全关键产品设备的研发,实现关键产品的自主可控。同时,要加快在网络防护、入侵检测等领域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发,推进安全防护中介机构建设,培养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工业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 工业4.0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 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智能化这个主题不仅成为了时代浪潮,更是引起了全世界的争相探索。“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美国工业互联网计划”、“英国数字经济战略”、“日本超智能社会”、“韩国制造业创新3.0”,几乎每个国家都在为之做准备。 而就在“工业4.0”概念席卷全球,各类相关演讲、论坛、沙龙接连不断地举办,业内业外都在热切讨论之时,我们是否思考过真正的工业4.0到底距离我们有多远? 智能化热潮涌动 认清现状是核心 何为工业4.0,何为智能化?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对此,富强鑫(宁波)机器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俊杰先生认为,目前的智能工厂涉及三个方面,智能机器、智能生产和智能服务。所谓智能机器,便是机器群的集体工作以此达到智能生产。 “机器如何智能,这需要很多的感测器,譬如螺杆有磨耗要发出一个通知、什么部件失油了要发出一个通知、大柱延伸不平均了要发出一个通知、加料轴承磨耗要发通知,这些是属于机器使用過程中的智能化维护(即智能服务)。”王总如是说,“智能机器,举个例子,即是将模具放上去后输入几个条件,专家系统会计算出最佳生产条件,不需要技术人员手动设置。要真正做到这点,需要非常庞大的数据库支持。而智能生产,则是在生产过程中随着环境变化、湿度变化、温度变化机器可以自动进行判断和调整。目前富强鑫就研发了这样的技术,叫多模穴自动平衡检测技术。” 多模穴自动平衡检测技术,可实时进行热流道温度的自动补偿与不良产品筛选工作,达到无人化监控注塑成型的生产,节省人工检验与材料浪费,帮助客户智能解决传统多模穴射出时常见的流动不平衡问题,有效改善短射、翘曲、收缩等缺陷,堪称是“一机多效”。 “而就我们中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可能连工业2.0、3.0都没有达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大谈工业4.0其实一种非常不务实的做法。”谈及工业4.0,富强鑫(宁波)机器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俊杰先生如是说,“工业4.0的首要基础便是先将流程理顺,做好精实生产,培养好技术人员、建立完善的流程系统,先做到所谓的自动化,才能有后面的智能化。” 的确,不与现状结合的技术就像泡沫一样虚幻迷离,经不起考验。近两年,频繁诞生机器人企业,相关制造企业总数从两年前200余家猛增至目前的近千家,这些企业是否都能达到真正的技术要求,我们不得而知。 王总表示,“目前对于工业4.0,富强鑫更关注中国行业现状,结合实际,正在规划建立科学试模中心,类似于迷你智能工厂。在这里,我们向客户展示真正智能工厂的理念,并结合客户实际情况,为其提供我们的方法与建议,帮助客户共同发展。” 不管中国目前工业处于2.0还是3.0阶段,作为工业4.0及我国完成制造强国之梦的基础,自动化已然成为目前中国工业的投资热点。而在机器智能化概念风靡全球之时,很多人提出了机器的智能化能够替代工人作业,极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作为现代工业进步的重要标志——自动化,是否真的就是很多人所谓的“机器换人”? “机器换人” 技术工人何去何从 纵观行业,许多制造企业已经做出了“机器换人”的动作,因为“机器换人”具有改善工作环境、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产品精度、质量等诸多优点。 甚至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器引入,为了工人安全,一般工业机器人的工作区与工人隔离开。“机器人就像野兽一样被关在笼子里。”王总说,“因为机器人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工作, 人员如果误闯机器人工作区,可能有受伤的风险。” 机器的到来似乎变成了工人们的噩梦,机器会抢走工人的工作,会威胁到工人的人身安全。如此看来,工业4.0的实现并非社会的发展,反而更像是社会的倒退。工人担心失业,害怕昔日的工作转眼就没了。在机器引入之际,在数字化工业时代,技术人员何去何从? 智能化时代 人机协作才是正道 事实上,工业4.0并不意味着“机器换人”,而是强调“人机协作”。王总表示,真正的智能化是实现人的提升和企业流程管理的提升。繁重的工作交给机器人,而技术操作工人则要提升成为管理机器人的工程師。 “‘人机协作’,是要让人和机器人共存,机器人进行作业,人来管理机器人。工业4.0的实现,智能化的发展,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操作工提升為工程師來管理更多的机器人,以创造更多的产能,而不是简单的用机器人将人员取代而已。”王总如是说。 我们所说的仅代替工人操作,甚至会伤害到工人的机器人只是一般工业机器人,而非智能机器人,他们仅仅实现了自动化。机器人只有实现了既能按既定程序去执行,还能与人、材料,以及其他设备产生交互,才能叫做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协作会有多重外部通信端口与外界通信,与人类协作,实现柔性化生产和数字化生产。 (责任编辑:admin) |